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手机:15903722568(安阳)
网址:www.zhdjwh.com
邮箱:zhdjwh@163.com 906743692@qq.com
地址:安阳市文峰区凯旋大厦7楼707号
当前位置:首页 > 乾坤周易 > 堪舆知识

建筑人文规划的原理

更新时间:2017-01-10 | 点击次数:135 次 | 编辑:华夏道院
建筑人文规划的原理
安阳文峰周易学会理事长 徐宪法
    建筑人文规划是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的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和居住空间及场所且与生存环境相联系并加以设计的建筑科学。
一、建筑人文规划的宗旨
   (一)建筑人文规划要结合自然地理生态、时空环境状态、生命信息形态来设计,并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和当代科技技术知识。
   (二)建筑人文规划要确立太极观。合理的设计须确立全局和局部相统一,景观和建筑相协调的规划思想,讲究自然和谐原则、方位对称原则、时空对应原则、正题和谐原则及以人为本原则。
   (三)在进行建筑人文规划时,建筑内环境布局要与外环境相融洽,讲究回归自然的美感设计、阴阳平衡的统一设计、整体规划的协调设计、空间方位的发展设计、区域划分的合理设计、通风采光的舒适设计、植被绿化的美观设计及文化氛围的融合设计。
二、山环水抱格局是建筑人文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建筑人文规划以“山环水抱”作为环境选择的最基本的标准,讲究山川来脉要经过剥换脱却,使其势平缓而气脉聚结,河流以清澄、曲缓、湾环为佳,水口交锁要关栏紧密,堂局左右重重缠护,朝山峻秀,形成罗城周密的聚气形局。如安阳有北岭、南岭相护,洹河、洪河两水交融相夹,漳河在北三十余里,羑河在南三十余里,四水层层环绕护卫而行,众水东流汇于卫河,卫河从西南坤申之地流向东北艮寅之方,尽收太行发源之水齐归海河共入渤海,使众水同归一处,聚住安阳堂局。此乃前幛后屏,山环水绕,人杰地灵之地。现代都市中楼房、住宅的后面有建筑物做“靠山”,前面有道路环绕,也可以视为“山环水抱”。有山靠山,无山靠水,若有水流在建筑物的后面为依做靠也是可以的。需要注意的是:靠山有情,靠水有意,切记不可冲破无情意;左右有楼房环抱,但不可传送、功曹高压;前面有案山、朝山迎纳,马路环绕,但道路不可穿堂而过。
三、建筑人文规划选址与土质水质的关系
 历史以来,建筑人文规划对选址的土质、水质等勘察都极为重视。认为土质、水质决定人的体质。以土细而不松,油润而不燥,鲜明而不暗为佳;以水清澈、透明、味甘为上。
四、建筑人文规划设计所产生的力场和能量
 各种形状构造体因其内部空间形态各异而产生不同力场和能量,这些力场或能量与自然能场相互消长。构造体的各种形状如圆锥形、球形、正方形、金字塔形,都能通过宇宙射线或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及r射线改变其内部的能量,在其内部空间产生不同的能场。任何建筑物都可以根据它们的外部形状来吸收不同的宇宙波、长波、中波、短波,并产生不同的频率震荡。频率震荡与人体生物波产生共振效应,影响人体的生物能场,使人体的内分泌腺产生不同功效的激素,控制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地球磁场的南北磁力线同时也起着作用,不同经纬度的地区所受地球引力不同而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各异。复杂的地质结构放射出的长振波、辐射线、粒子流等物质,也会使自然能场发生变化而影响构造体的能场。
五、日月、五星及北极磁场在建筑人文规划设计中的影响
 古时用天文测量器,以北斗所指,天心正运为证,测得每一百八十年,日、月、五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齐于一线。黄帝正溯六十八年测得七政齐一,以是年为甲子年。木星与土星二十年一相会,地球运行之气,必二十年随之一变,此变称为一运,六十年木星和土星相会称为一元,一百八十年分上中下三元共九运。每个元运理气对建筑都有不同能场方面的作用。北斗七星对地球的影响也会对建筑环境造成变化,根据北斗七星运转规律不同而研究其对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影响.北极磁场的磁性与建筑气口(大门)发生感应,并由此上感于天,下应于地而中知人和。人体的生物能场除受日月、五星及北极磁场、地球磁场和波、光、线等宇宙各能量的影响外,还受木星十二年周期运转变化的影响及地球、月球进行公转和自转变化的影响。古人根据木星、太阳、地球、月球的运转规律以天干、地支而定年、月、日、时五行阴阳之气,并依据人体出生时固有的人体生命信息特征和宇宙时空信息原理,来解读人体生命信息的变化规律和建筑人文规划对人类的影响。
      综上所述,建筑人文规划学是一门涉及宇宙星象学、气候气象学、地质水文学、光热物理学、生态建筑学、环境景观学、平面空间学及生物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学问。

手机:15903722568(安阳)
邮箱:zhdjwh@163.com 906743692@qq.com    办公地址:安阳市文峰区凯旋大厦7楼707号
CopyRight © 乾坤周易文化研究院